走进解语花: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旅程

admin

  

  

  11月2日,由中华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办的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第十四届长江韬奋奖评选揭晓,来自全国报社、通讯社、电台、电视台和新闻网站的256件作品获中国新闻奖,其中一等奖40件。由宁波广电集团如意鸟创新团队主创作品《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获广播访谈类一等奖。

  这也是宁波广电集团在广播领域继获得“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广播影视大奖、长江韬奋奖(长江系列)、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之后,再次问鼎新闻宣传领域最高奖,实现“国字号”奖项的大满贯。

  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背景下,作品《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通过访谈的形式,讲述了中央电视台纪录片导演冯雪松历经15年的时间寻找“卢沟桥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方大曾的过程,通过深入对话,梳理了方大曾短暂而传奇的一生,解读了冯雪松15年追寻过程的艰辛与执著,以“新闻记者的职责和使命”为主题,以跨时空对话的独特视角,展示了当代新闻工作者职业精神和素养,传递了“不畏艰难困苦,忠实记录时代,时刻牢记为民族为国家为人民鼓与呼”的正能量。

  优秀的广播作品,不受地域限制,感人的广播作品,可以跨越时空。《寻找方大曾——两代记者穿越时空的对话》以其对题材价值的敏感把握和主题的准确定位,充分发挥广播访谈的优势,通过史实、情感两条脉络,呈现了两代记者的故事,强化了新闻记者职责和使命,直抵人心。

——徐方《一种精神的跨时代升华》

  宁波广电集团总编辑徐方与冯雪松

  就节目创作进行交流

  

  

  节目策划过程中,部分主创人员与冯雪松

  进行作品探讨

  

  人物简介

  方大曾,上世纪30年代活跃在长城内外的知名记者。1937年7月10日,他只身赶赴战场一线,写出长篇通讯《卢沟桥抗战记》,成为“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1937年9月,方大曾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神秘失踪,时年25岁。

  方大曾摄影作品《卢沟桥事件》及文字作品《卢沟桥抗战记》

  

【作品简介】

  1937年7月10清晨,方大曾整理了相机和胶卷,带着简单的行李,与母亲和妹妹匆匆告别,只身前往卢沟桥。

  1999年10月,冯雪松无意间在办公室的报纸堆里发现了一份传真,职业的敏感告诉他,这是一个极具诱惑力的选题。

  方大曾,“卢沟桥事变”报道第一人,1937年9月,从河北蠡县寄出《平汉线北段的变化》一文后,神秘失联。

  冯雪松,中央电视台高级编辑,15年的时光“于无声处”寻找那个几乎被世人遗忘的身影。

  时隔63年,两个记者在一次偶然中“相遇”。

  我站在卢沟桥上浏览过一幅开朗的美景,令人眷恋,北面正浮起一片辽阔的白云,衬托着永定河岸的原野。伟大的卢沟桥也许将成为伟大的民族解放战争的发祥地了!

——方大曾《卢沟桥抗战记》

  

  方大曾戎装照片

  

  人物简介

  冯雪松,男,回族,生于1970年,南开大学硕士,高级编辑,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会员,中国纪录片协会会员,现任中央电视台办公室综合处处长。曾任中央电视台社教中心编导、主编、制片人,2002年7月至2007年3月任中央电视台驻澳门首席记者。

走进解语花:一段跨越时空的情感旅程

  报告文学《寻找方大曾》是介绍“七七事变”现场报道第一人、中国战地记者的先驱、杰出的摄影家方大曾生平的首部著作,系作者2000年创作纪录片《寻找方大曾》后,经十五年深入研究的诚心之作,中国新闻史学界泰斗方汉奇先生评价:“这部专著把湮没了八十多年的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和摄影记者推到了历史的前台,让他的名字开始为公众所知晓,这是对中国新闻事业史人物研究和中国战地新闻摄影史研究的一大贡献。”该书获得第十一届世界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

  冯雪松近照

  厉害了我的大广播,给获奖人员点点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9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