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韦琴红 主播│玫
书评相伴 · 读有所思
《追风筝的人》共读第 07 天
【本书拆解逻辑】
DAY1:风筝
DAY2:友谊
DAY3:成长与救赎
DAY4:人格
DAY5:印象深刻的话
DAY6:哈桑
DAY7:书中的女性
-1-
提起阿富汗,人们联想到的不外乎是头巾包裹下的女人和全副武装的塔利班。
如果用两个词语来概括阿富汗,那就是战火与破败。而《追风筝的人》的出现,挽救了人们心目中的阿富汗形象,书中关于友谊、忠诚与人性救赎的正面主题挖掘出了阿富汗人的民族精神。
书中的主要男性形象以及父子和兄弟关系是很多学术研究的重点。在昨天的共读文章《哈桑,一只无辜的替罪羊》里,通过分析书中悲剧性人物哈桑的特殊身份,得出他是“父母罪过以及种族压迫的替罪羊”的结论。
在国外研究中,David Jefferess将主人公的救赎历程提升到了伦理需求的层面,分别从马丹尼模糊理论、阿皮亚世界主义以及巴特勒的人类依生———共生理论等角度,突出本书超越种族与民族的现代世界观与对 人性伦理的解读。由于该书讲述的是“父亲与儿子的故事”,因此在现有书评中关于女性主题的研究不多。
但是我认为该书对女性近乎刻意忽视的态度是值得探讨的,因此,我试图从女性形象入手,分析女性形象的渐变过程,挖掘阿富汗的民族精神,并从宗教、文化等方面追溯女性形象的蜕变根源,旨在帮助书友们深入领会《追风筝的人》中更广博的关于人性的反思,以挖掘本书的女性主义价值。
小说开头出场就是这两对父子,而不见母亲们: 阿米尔的母亲是生产致死,在整部小说中几乎不起任何作用,连名字都没有,绝少的出场也一直是以she代称;而哈桑的母亲被传作是一个水性杨花的女人,流离失所不知所踪,更是成为哈桑父子受人嘲笑欺负的把柄。
除了母性形象的缺失外,哈桑和阿米尔少爷两个男孩的成长过程也是在纯粹的男性社会中完成的。没有女性玩伴,同龄男孩皆顽劣强悍,充满了压榨、竞争和暴力的男权特征。孩子们玩的游戏也是诸如爬树、玩弹弓、追风筝、作弄邻居和大孩子欺负小孩子的游戏。两个孩子更是以阿米尔父亲为榜样,一心想成为正义勇敢的真男人。阿米尔少爷尔是为自己的懦弱和书生气而自卑。
更值得一提的是,对于性的描写,作者居然也直接跳过男女两性,直接揭露阿富汗社会中男人之间性交的普遍性。事实上,阿富汗社会年长男人包养面首的现象非常之普遍,包括毛拉与清教徒式的塔利班战士。而追其根源,就是因为阿富汗社会女人的性别身份没有被正常认知。
试问一具包裹在黑袍下只露一双眼睛的躯体能让人感受到一丝女性的美与魅力吗? 而更多误读《可兰经》的未受教育的人更是觉得女性的躯体肮脏,连真主安拉都唾弃,在他们眼里,女性的存在只为传宗接代。在这种种社会愚昧认知的情况下,女性无论从身体实质还是精神世界都不为主流社会接受,成了真正的“隐形人”。
-2-
随着情节的推动,终于出现了女性的倩影,然而还是犹抱琵琶半遮面。首先出现的是在阿米尔父子逃亡偷渡的路上与他们同车的一对夫妻,而这个女性的出现完全是为了衬托男性的高大英勇。当时俄罗斯的无耻士兵明目张胆提出跟车上的妇女享受半个小时,而长于人物细节描写的胡塞尼接着给我们细致展现了一群男人对此事的反应: 丈夫脸色铁青,苦苦哀求,之后阿米尔父亲挺身而出,与士兵展开正义生死战,而这个可怜的女配角只是脱下她的黑头巾,无声地流泪。可见,在那个社会,女人是完全属于男人的附属品,就连直面危险都退居二线, 该有的反应和表情也由男人代其完成。
而在布满酷刑的社会里,任何违背教义的行为都会受到致命的严惩,在这一点上,阿富汗民族表现出非人的团结与坚决。在小说阿米尔回到阿富汗救助自己的侄儿索拉伯的部分里,作者描绘了当时阿富汗社会的血腥与混乱,其中最惊心的一幕发生在足球场上,一对通奸的男 女被乱石砸死。其中的细节是,愤怒的人们先把石头砸在了女人身上,先砸死了女人。女人,作为社会群体相对弱势的一类人,在面对刑罚时却反而严格对待,而这只是所有酷刑的一种。
最后作者还是提到一个备受争议的人物———哈桑的母亲。作为一个异族女性,她遭受着双重压迫。可以说她是低成本地卖给了同为下等民族哈扎拉族的阿里,因为阿里非常贫穷,而且曾有过妻子。
嫁给如此不堪的敲钟人式的人物,她是不幸的,却也是万幸的。在这样的时代与社会中,如她这样的悲惨婚姻满地皆是,她只能听天由命,至少阿里勤勤恳恳。而说其万幸恰是因为阿里的任劳任怨。她与阿里的主人通奸生下哈桑,嘲讽阿里说连驴都比他更适合做丈夫,最后抛下新生儿兔唇哈桑和阿里,成为一名流浪女漂流在外。诸如种种,阿里都默默忍受。
假如把她的行为解释为对自己婚姻的抗争与对自由的争取,那么她无疑是成功的。但我认为这种抗争其实质却是人性的堕落。黑人女作家艾丽丝·沃克笔下的《紫色》中也有追求自我抗争成功的女性。她与哈桑母亲一样容貌美丽,身边不乏男性,她又有着强势的人格,非常自我,征服了每个人。而哈桑母亲却与之有着质的区别。
在小说开头部分就提到:一日,阿米尔与哈桑在去看电影的路中碰到一个粗鲁的士兵,而他正是昔日哈桑母亲的诸多男人之一,他说着淫秽的话语侮辱哈桑的母亲,寻求快感,极其丑恶以致哈桑哭泣不止。所以她虽然也流连于很多男性,但是这些男性不尊重她,男人只是将其当作玩物。到了最后,她抛夫弃子,其实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怕被人知道哈桑是阿米尔的父亲的私生子。她的离开带些无奈与落魄,而成为流浪的吉普赛女郎正是她跌入社会最底层的标志,因此可以说她是彻底失败的反抗。
-3-
作者的笔触最后提到了一名自强女性——阿米尔的妻子的自我救赎过程。阿米尔的妻子年少时与人私奔,可说是犯了最为人不齿的大错,尤其又是生在将军府上的千金。这种行为应该算是叛逆,不能被理解为反抗,而且也是非常不成功的,因为最后她还是被父亲带回了家。但最后与书中其他女性不同的是她后来到了美国,这也是最后决定她能成功作为女性而直起身子的原因所在。
她面临的主要斗争任务就是她的父亲以及她在原有社会教条下所犯的错误。她的女性形象是这样发生渐变的。由于祖国的战火纷争,看到作为贵族的父亲也跟着颠沛流离,作为背叛者落荒而逃,父亲在心理上有了一种强烈的自责与不得志,男人在这个社会里的主导地位与优越感渐渐失去。在这种情况下,她开始对父亲的恨渐渐转变成为一种同情与宽容。后来与阿米尔相识相爱时,她已渐渐开始自己主宰人生。
如在与阿米尔结婚之前,她主动坦白了过去,这是她彻底挣脱过往勇敢争取未来的标志。从此这个在严父与社会双重监视下的弱女子找到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后来又与他专职独权的父亲因工作的问题发生争吵,她说了这样一句话,“I’m not a girl,Padar. I’m a married woman.”,并且告诉母亲说会照顾父亲的自尊,“I won’ t bruise his precious ego.”一个完全独立自强并且理智处事的女性赫然纸上。
全书贯穿始终的又一女性人物——哈桑的母亲,也最终给渴望圆满结局的读者一丝欣慰与遐想。哈桑从小缺少母爱,而其母在晚年时回归,悉心接生和照顾孙子索拉伯,以弥补当初儿子成长的空白,也寻求到了自身的存在价值。而善良的哈桑宽容大度,以礼待母,更给人一 种其乐融融的幸福归属感。小说虽是通过别人口中略微描述此段,但是相信读者看到这里都心生欢喜,而这又正好与小说救赎与回归的主题吻合,也透出一些作者本人极力推崇的因果轮回的《可兰经》的思想精髓。
在中东地区,民族独立是男女的共同责任,因此,“民族主义是中东女性主义的应有之义,中东的女性主义应属‘民族主义女性主义’范畴”,在安定国家的任务尚未完成时,妇女解放只能退居二线。
-END-
往期共读
▼
追风筝的人:DAY1
追风筝的人:DAY2
追风筝的人:DAY3
追风筝的人:DAY4
追风筝的人:DAY5
追风筝的人:DAY6
Directions:
本周4月3日至4月9日,我们共读的图书是来自美籍阿富汗作家卡勒德·胡塞尼的代表作《追风筝的人》,请各位参加#共读#的书友自行准备好电子版或纸质版书籍。
不知道如何共读的书友请注意啦,共有两种共读方式:
1. 阅读【武林书局】(ID:Wulinbook)公众号每日21点推出的最后一条图文信息,阅读完成后,点击阅读原文签到打卡。
2. 书友根据图书的拆解进度,阅读自己准备的共读书籍,完成每天的打卡任务,您也可以在留言区分享自己的读书笔记以及心得,与大家讨论,我们会在该书共读结束后优选部分精彩感悟,共同回顾本书的内容。
3. 仍要提醒大家,每日的打卡时间仅限每日的21点至23点,其它时间暂不开放,签到满30天(每天10积分,断签不清零),将获赠武林书局送出的价值200元的读书包(包邮,内含4本好书),所以千万别忘记签到打卡哟!Don't forget!
《追风筝的人》原文朗读语音已上线
周一至周天早晨7点回复#早安#或#追风筝的人#
武林书局向你问早
读书是最好的存在感
正在共读《追风筝的人》
一起培养阅读习惯
每天不忘充电,成为期待的自己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武林书局#共读计划#签到页,了解共读计划,坚持打卡,开始你的读书计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