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最后一战看战争电影中的人性探讨

admin

  

  如果不是根据二战故事真实改编,《血战钢锯岭》这个讲述信仰、战争和生命的故事,没准会让人以为是导演梅尔·吉布森的一次宗教狂热病爆发,但正是战争的残酷,以及普通人创造了奇迹这种反差,带给人一种正能量、神秘的心灵震撼感。《血战钢锯岭》也是梅尔·吉布森继《启示录》之后,时隔十年的回归之作。影片不仅仅是故事情节让人觉得震撼,导演描述战争的镜头语言,在战场视听语言中也实现了突破,长达1小时的战争场面冷静客观,让人身临其境。

  没有暗示与说教 深入浅出探讨信仰

  在战争的戏份还没开始前,影片花了一半以上的篇幅在交代人物的前史,来一点点显露出男主角的性格特质,所以在后续军营里展现男主角坚持信仰不持枪的段落里,不会让人觉得男主的动机刻意和生硬。虽然本片采用的是前史文戏+战争动作戏两大段落的线性叙事方式,在大段爱情文戏的展示中,并没有让人觉得“口水”,主人公爱情上的呆萌和信仰上的单纯形成一种默契感。包括在家庭背景、父子关系的介绍中,也侧面透露出对国家、公民、士兵、战争之间的探讨。

  在战争场面中,男主人公不断的祈祷,赤手空拳救出一卡车伤员,让战友们震惊后,出现了重新冲锋前等待男主人公做完祈祷的场面,以及男主人公负伤后一定要战友帮自己找回遗落的《圣经》的部分。如果不是根据二战故事真实改编,这部分会让人觉得稍显刻意。大家都知道导演梅尔·吉布森是一个具有宗教狂热病和个人英雄主义的风格,如果说之前冷静、客观的文戏和动作戏部分都是在压制情绪、避免说教,那么在残酷而没有选择的战争面前,凸显信仰这件事即便是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但见证普通人创造的奇迹,依然能获得共鸣。

  场面调度冷静写实 完整还原一场海上登陆战役

  冲绳岛战役在英文中被称为“Typhoon of Steel”,在日文中被称为“铁雨”, 可见战斗之激烈程度、火力之密度及盟军参战之战舰及车辆的庞大数量。该战役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太平洋战争中伤亡人数最多的战役。《血战钢锯岭》呈现的就是为期82天的战斗中,最后三天两夜夺取胜利的最后一战。不同于以往战争片段式、高潮式的视觉轰炸,该片用冷静、写实、不紧不慢的节奏完整还原了夺取胜利的最后时刻。在展现群像杀敌的场面时,导演梅尔·吉布森没有任何主旋律仪式感的镜头流露,所有的大场面的镜头都保持一种客观的第三人称视角,节奏平实、景别均匀、不刻意展现人性、不煽情亲情和爱国主义,就连冲锋和死亡都有一种家常的叙事姿态,这种写实的场面调度和平实的镜头感反而更加给人一种战场上的身临其境之感。整个战争场面长达一个小时,在这一个小时里,没有明显的高潮段落,每一分钟都是战争状态,都能激起观者的肾上激素。血腥暴力的程度是赤裸裸的一览无遗,被炸烂的身体血肉在镜头前一览无遗。面对死亡集体价值观高度统一,除了信仰,该片没有探讨在战争面前人性之外的其他东西,而不持武器的男主人公在战场上的表现,也成为一大看点。虽然是出自真实事件改编,能看得出导演梅尔·吉布森也没有对男主人公做一些夸张、夸大的处理,而是呈现男主人公以头脑和胆识、责任感取胜,和影片前半部分讨论信仰的文戏,形成和谐统一。

  

  梅尔·吉布森的“绝地反击”

  那个在银幕上高喊着“自由”,让无数影迷怅然泪下的梅尔·吉布森又回来了。曾经与汤姆·克鲁斯,金·凯利一同位列“两千万俱乐部”的好莱坞一线男星,执导出《勇敢的心》和《基督受难记》的最有前途导演,终于在沉寂十年后,以一部“纯爷们”的二战电影杀回到观众眼前。

  被封杀的“不服气”

  说来这几年梅尔·吉布森也不是完全没了踪迹,偶尔能在低成本B级片,R级动作片和非好莱坞制作中见到他的身影。如果说《弯刀》里的逗逼反派还是个黑色幽默的话,那《敢死队3》里同史泰龙、施瓦辛格、哈里森·福特等人硬扛的大Boss,则依稀可见当年全盛时的气场。联想到他在美国这几十年的沉浮,过山车式的人生境遇,《敢3》里“以一敌多”的霸气,还可看做他对好莱坞主流封杀的“始终不服气”(该片和《钢锯岭》都来自非“六大”的独立片厂“狮门影业”)。今年夏天,法国人还请吉布森拍了一部《吾父吾血》,让他又重温了一把当男主角的瘾,在墨西哥的戈壁上杀敌救女,可以说是《疯狂麦克斯》版的《飓风营救》,片中他满头白发,胡子一把的形象,沧桑又桀骜,让人观之颇为感慨。

  跑到都市的“鳄鱼邓迪”

  印象中吉布森是从澳洲影坛出道的,去年《疯狂麦克斯4》大火了之后,翻出吉布森年轻时主演的前三部,更加确信了他是一个从澳洲农村跑到美国都市的“鳄鱼邓迪”。二十出头入行的吉布森,八十年代初就凭借《麦克斯》系列在不大的澳洲影坛一举成名,之后闯荡好莱坞也顺风顺水,1987年那部火爆的《致命武器》,让他有了足以站稳脚跟的代表系列。可仔细一查资料,赫然发现吉布森的出生地居然是纽约,12岁才同父母搬去的澳洲,这也算是凭借自身努力重返美利坚,三四十岁笑傲好莱坞的励志故事了。从澳大利亚跑到洛杉矶,横跨太平洋的明星不少,“美丽心灵”拉塞·克劳,“金刚狼”休·杰克曼,“女王”凯特·布兰切特都算是步他后尘的晚辈,最年轻的“阿凡达”萨姆·沃辛顿这次还出演了《钢锯岭》里的军官,也算是老乡们互相帮衬吧。其实整部《钢锯岭》的拍摄场地,演职人员大多来自澳大利亚,不到五千万美元的成本最后能呈现出如此震撼的场面,也亏得乡亲们的支持,才能帮助吉布森“东山再起”。

从最后一战看战争电影中的人性探讨

  信仰是一贯主题

从最后一战看战争电影中的人性探讨

  中国影迷初识梅尔·吉布森,大多是因为那部《勇敢的心》,这也是他从影生涯里的人生巅峰,征服了当年所有的观众和评委。演而优则导,“以后请叫我吉布森导演”。回头历数吉布森的作品,会发现他一直都受到乔治·米勒的影响。《疯狂麦克斯》系列连拍了三部,作为吉布森的早期代表作,那种狂躁野蛮,又透着进取心的原始主义意志,已然浸入他的骨髓里,渗透到他之后多数的角色,执导作品中了。另一个对吉布森影响颇深的元素是宗教,《基督受难记》虽然颇受教会争议,却在全球获得了6亿美元的超高票房,到了《启示录》中还能看到那种对信仰的探求,一直延续到今天的《钢锯岭》里。在那最风光的日子里,作为导演(制片)的吉布森有着无尽的野心和艺术追求,作为演员的吉布森则是撒了欢地玩,《爱国者》里的英雄父亲,《小鸡快跑》里的大公鸡,《致命武器4》里被李连杰胖揍,就连演个《男人百分百》这样的大姐喜剧,也能随随便便地拿奖卖座,太顺了。

  跌至谷底后的反击

  如果人生有四季的话,五十岁之前对于吉布森来说都是春天。然而2006年一场醉驾和反犹言论,让这个前途光明的电影人遭遇了空前的危机。吉布森没有像凯文·科斯特纳《未来水世界》那样的商业惨败,却触碰了“种族歧视”这条高压线,一旦违背了政治正确,在犹太人把持的好莱坞就真没有立锥之地了。在媒体添油加醋的报道,民众群情激奋的批判下,吉布森从云端跌至谷底,没人找他拍片,自己想拍也没人投资,好不容易攒了部《海狸》和《天兆》,票房少得可怜。一句话,这个“澳洲人”不识规矩,被势利的美国佬彻底抛弃了。可想而知,这些年吉布森有多难熬,媒体偶尔能见到消息多是花边和负面八卦,银幕上那个潇洒干练的马丁警探,英勇柔情的华莱士不见了,等到十年后凭借一部最血腥,最残酷的战争片杀回来时,他已是年过花甲的老人了。

  

  幕后tips

  ● 为了真实还原钢锯岭之战的残酷,梅尔·吉布森斥资5000万美元炸毁了澳洲悉尼郊区一个近万坪的农场,营造出最贴近人间炼狱的战争场景,国内引进电影时仅仅删减不到30秒,由此可见梅尔·吉布森对战争场面及镜头语言的精准运用。??

  ● 梅尔·吉布森本来要带着作品《血战钢锯岭》、3位主创人员接受高晓松的采访,但因为《晓松奇谈》赞助商斯巴鲁(日企)的干预,所以这期节目的录制被叫停了。

  ● 冲绳岛的钢锯岭——一个400英尺高,近乎垂直的悬崖。在这个不到40平方公里的岛上,遍布日本人设的机关,埋伏,碉堡和地洞。在这场战役中,美军伤亡人数超过8万人,日军伤亡人数超过10万。冲绳岛仅仅40平方公里大小,平均每平方公里至少伤亡4500人,平均每两个人就要杀死1名敌人。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AddoilApplauseBadlaughBombCoffeeFabulousFacepalmFecesFrownHeyhaInsidiousKeepFightingNoProbPigHeadShockedSinistersmileSlapSocialSweatTolaughWatermelonWittyWowYeahYellowdog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34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