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论述的角度,是互联网与共享经济下背景下,中小城市青年律师如何更好发展。这个题目,起源于两周之前到北京旅游。大家知道,北京交通拥堵,打车出行贵、坐地铁上上下下麻烦,骑自行车最为方便。尤其是当我骑着小黄车,在北大校园转悠的时候,对“共享单车”这个概念和用户体验尤其深刻。
由此我想到,共享经济(根据《2016年度中国“共享经济”发展报告》,对(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房屋、共享餐饮、共享物流、共享金融、共享充电宝等几大领域调查,2016年中国“共享经济”市场规模达39450亿元,增长率为76.4%。)是时下一个新生事物,更是一个发展势头迅猛的经济形式。
为什么这么讲?因为在大城市,南方一些地域,共享经济早在几年前就已出现,而在三四线城市,像日照,往往后知后觉,要慢半拍或者几年。毋庸置疑,在互联网时代,这种方便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种种创新经济模式,肯定会大行其道,打个简单比方,滴滴打车,很快占领了市场并赢得了社会认可。律师行业,在互联网时代面临什么机遇、考验和冲击呢?事实证明是有的。
一、传统法律服务行业的现状
主要有两个特点:
第一、律师界业内的二八定律。那就是,百分之八十的优质案源为百分之二十的老律师和关系律师掌控,青年律师,尤其是中小城市青年律师接触不到。
第二、律师与客户的信息不对称。律师找不到案源,而有法律需求的老百姓又找不到律师。律师的主要案源是通过熟人介绍,人脉广、资历深的律师就占据大量的客户资源,而新入行或者是人脉少得律师就没有案源。
二、互联网时代对法律服务行业的冲击
但是,走到今天,已经是一个互联网时代,形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
表面看,律师的宣传新式有了创新。(律师宣传方式层出不穷。网站、名片、请客吃饭、熟人关系、电梯间广告、纸质媒体报刊广告、车辆车体广告、名片,淘宝店铺、微信公众号解读、专业咨询网站和平台,58同城等等,越来越多依赖网络。)
深层次看,律师获取案源的方式有了变化。也就是:一是逐步地摆脱熟人社会、熟人关系来找律师,通过一个第三方平台来找律师。二是克服了地域限制,北京、潍坊的客户,可以通过平台找到日照的律师。
再深入看,传统的“二八定律”能否被打破?这种状态持续下去,几年之后,青年律师是否会大有作为,能否在市场上占有更大份额,都不好说,都有可能。为什么这么说?(据统计,截至2015年,我国律师人数超过29.7万,近4年来整个律师行业收入超过2000亿元。在如此庞大的市场之中,越来越多的人尝试将法律与信息技术结合,开拓新的服务模式与产品。法律和信息技术的结合,已经远远不是限于法律数据库、律师门户网站、微信、QQ宣传这几种传统样态。
各类互联网法律服务平台如雨后春笋,发展迅猛。2015年7月,腾讯领投赢了网,开始布局法律行业;2015年12月,支付宝城市服务开通法律服务窗口,免费提供法律服务;2016年4月,百度与部落网合作,发布律师直达号。法律服务越来越多地获得资本和巨头的青睐。在律所方面,金杜、汉坤、盈科等知名所均或多或少地参与其中。
三、究竟如何或能否打破“二八定律”,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中小城市青年律师怎么办?
对于第一个问题,就是互联网法律服务,或者互联网律师事务所究竟是不是个伪命题,以后是否可能出现大的互联网律所,一统江湖?成立互联网集团,然后全国分配案源?其实,现在已经有了,只不过还不明显。比如,法邦网,比如,亿律律师平台,一个执业八年的律师入驻后,每天接受了十几件付费法律咨询,接触到不少的委托案件。从正反两方面辨证看:
正面看,互联网法律服务的优势:我就不说了,刚才提到了。反面看,互联网法律服务的不足:核心的是,信任问题。互联网能否解决信任的问题。共享经济模式目前存在最核心的问题就是信任问题,网络平台如何解决当事人对一个陌生律师的信任,值得研究。另一个就是,法律人工智能问题。单纯的平台还不能有效将法律和案情进行有效的结合,作出一个产品和结果,也存在一个“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问题。正因如此,网上法律服务限于一些简单的诉讼咨询、诉讼委托等,能否更大规模开疆拓土,有待形势发展和验证。
对于第二个问题,也就是我们青年律师如何重新定位的问题:
(一)敞开怀抱:拥抱互联网带来的新机遇。思维换转,应转变思维和思路,主动宣传,从不同渠道获得案源和收入,尤其是重视互联网。
(二)练好内功:律师专业化道路。整个社会都在细分专业化、差异化服务的方向。我的意见是“一专多能”,中庸路线。纯专业化需要一个过程。
(三)站稳脚跟:坚持住就是胜利。律师这个职业,有一个积累的过程。既有人脉、案源的积累,也有经验、能力的积淀。想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只要有扎根的信念、耐得住寂寞的勇气,一定会有越来越多的案源。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