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更加真诚地面对、反思历史,才能在灾难后获得更多进步的补偿以及价值的坚定。这是今天我们要回望那个哀鸿的灾难现场,靠近那个弥散死亡气息的家园的意义所在。
文丨凤凰网评论部
公元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53.8秒。中国唐山。里氏7.8级地震。
草木含悲,河流呜咽。40年后,灾难将家园抹平的地方,24万亡灵魂飞之地,那片震后的废墟早已打扫干净,然而40年来那种内心深处的荒凉,却似乎无法阻挡。
唐山抗震纪念碑碑文如是描述:“是时,人正酣睡,万籁倶寂。突然,地光闪射,地声轰鸣,房倒屋塌,地裂山崩。数秒之内,百年城市建设夷为墟土,二十四万城乡居民殁于瓦砾,十六万多人顿成伤残,七千多家庭断门绝烟。此使京津披创,全国震惊,盖有史以来为害最烈者。”
时光流逝,白云苍狗。对这“有史以来为害最烈”,国人的记忆已逐渐淡漠,仅有的印象似乎也日渐支离破碎。灾难的景象过于惨烈,避免触碰伤疤或许也是本能,但作为一个理性成熟的国家,有必要时时提醒,以回望对抗遗忘。“抗震胜利”,绝不意味着重建家园后的坦然,还要勇于检视那场灾难赋予这个民族的补偿与价值。
那些无辜的生命,那些淳朴的同胞,早就长眠于永久的黑夜。对那些苦难和不幸的最好祭奠,是更多地扪心追问:假如真的存在“多难兴邦”,国人是否已有汲取承担苦难的勇气;这些年一次又一次地致敬、回望、祈祷或祭奠,借助那历史的镜像,能否触及今天的现实,获得指向未来的启示?
“灾区人民在毛主席革命路线指引下发扬人定胜天的革命精神抗震救灾”,“深入批邓是战胜震灾的强大动力”……40年前政治挂帅的场景,不只是含泪的幽默。另外,为何唐山孤儿只有拿着苹果特别开心的照片,却没有他们失去亲人的痛苦写真?因为“要正面报道”。为什么在地震之后拒绝一切国际援助?因为要证明社会主义优越性。偏颇的政治大于人命,意识不到救灾与人命才是最大的政治正确。这是时代的局限,也是历史给现在的启迪。
唐山地震曾令全世界尤其疑惑的是,24万人在灾难中失去了生命,却为什么没有留下太多死难者最后的容貌。原因并不是“当时太穷,相机并不普及”。有曾经深入救灾现场的亲历者证实,一些救援人员、志愿者都曾携带器材前往。但当时有规定,进入灾区禁止拍摄受害者。其实何止影像资料,有关大地震亲历者的文字资料,也无法与这场灾难相匹配。只见“抗震胜利”的宏大叙事,不见身处苦难的柔弱个体,这也是应对灾难最当汲取的教训。
此外,唐山大地震中有24万人死亡,但这一数字的“解密”却在三年之后。重大灾难之后,对事故死难者的瞒报、少报或迟报,这一“传统”陋习在最惨烈的灾难中得到最典型的体现。但缺乏真实与完整的数据,不仅于救灾当时造成负面影响,也会在时光流逝中成为历史污点。
从唐山地震的1976年到今天,人事巨变,沧海桑田。唐山“废墟上的奇迹”值得国人骄傲,但在鲜艳的生活背后,在很多人的内心深处,或许还潜藏着那山河破碎的残酷。
更加真诚地面对、反思历史,才能在灾难后获得更多进步的补偿以及价值的坚定。这是今天我们要回望那个哀鸿的灾难现场,靠近那个弥散死亡气息的家园的意义所在。
在唐山大地震40周年之时,以24万亡灵之名,拒绝遗忘。
以生命的名义,祭奠那24万亡灵,惟愿他们安息,惟愿幸存于世的我们,能对得起他们曾经遭受的苦难。
『凤凰评论原创出品,版权稿件,转载请注明来源,违者必究!』
凤凰评论家
凤 凰 论 评论天下,凤凰立场
第一解读 天下评论,唯快不破
政能亮 好政策,亮中国
高 见 高处眼明,见于智者
作者投稿、转载授权及业务合作邮箱:all_opinion@ifeng.com
长按下方二维码
点“识别图中二维码”即可关注
微信号:ifengopinion
===============================
评论公众号 欢迎诸位畅所欲言
点击右下方 “写留言”
发表你的独家观点
点击左下方 “阅读原文”
看更多精彩内容
觉得文章不错?
请勿吝惜您的 “赞”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